2012年1月14日
2011年5月31日
[轉貼] 独立思维才能造就集体智慧
美国有赖于集体智慧。投票时,我们依靠大众来选择最杰出的政治家。投资股市时,我们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会受最出色的公司所吸引。甚至是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地由集体行为所推动:看看电视节目《美国偶像》(American Idol)就可一目了然。
好消息是集体智慧确实存在。当一群人被问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时,比如说,估计一下罐子里的弹球数,或是纽约市的谋杀率,人们的失误往往会彼此抵消。结果就造成平均答案常常出人意料地准确。
不过,坏消息是:集体智慧是一种脆弱得难以置信的现象。一群聪明人与一群盲从之流仅有一步之遥。更糟糕的是,瑞士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,现代生活的互相联系性可能开始使我们更难以从集体智慧中获益了。
试验很简单。研究人员召集了144位瑞士大学生,安排他们坐在彼此隔绝的工作隔间中,然后让他们回答各种问题,比如住在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。在很多情况下,事实证明集体智慧是正确的。比如,当问他们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时,学生们估计的中值为10,000。正确答案是10,067。
然后,科学家们告诉研究对象组里其他人的估计数字。这样,学生们就可以根据组里其他人的反馈调整自己随后的估计。结果令人失望。突然之间,估计的区间明显变窄;人们在无意识地彼此模仿。最终他们放大了自己的误差,而不是彼此抵消误差,正因为如此,每一轮都造成估计的数字误差更大。尽管这些研究对象更有自信认为自己是正确的──知道别人的想法让他们更加安心──这种自信却用错了地方。
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“社会影响效应”。在报告中,科学家们说,近年来这种效应变得越来越普遍。毕竟,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民意调查、Facebook、有线新闻和Twitter的时代。我们不断地遇到其他人的想法,群体会告诉自己该怎么想。
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,所有这些信息都将完善我们的想法。媒体和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将转化成各种思想和集体智慧。不过,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。
看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埃文斯(James Evans)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。在研究中,他对过去50年中发表的3,400万篇学术文章进行了分析。尽管期刊数字化令寻找这些信息变得容易多了──大部分文章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找到──埃文斯却发现,伴随数字化而来的是引用文章范围的收窄。由于搜索引擎按照被引用次数排列文章,学者们往往会专注于排在前面的文章,造成对知名度较低的研究的忽视,即使是相关的研究。
我们生活的时代看似一切皆可得,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是在阅读同样的东西。随大流的诱惑力是很难抗拒的。
这项研究揭示了我们彼此超级联系的生活的不利方面。那么多重要的机构有赖于公民独立思考的能力,有赖于他们抗拒最新潮流或泡沫的能力。正因为如此,就像我们的国父们所意识到的,培养言论自由、百家争鸣非常重要。
然而,尽管网络培养了新形式的集体行为,它也助长了新型集体愚昧。在我们适应信息过剩、将我们的想法“外包”给名人、学者和Facebook好友之际,集体想法现在更加普遍。我们只是引用别人引用过的东西,而不是独立思考。
我们应该警惕这类影响。保护集体智慧的唯一方法是保护个人的独立性。
JONAH LEHRER
好消息是集体智慧确实存在。当一群人被问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时,比如说,估计一下罐子里的弹球数,或是纽约市的谋杀率,人们的失误往往会彼此抵消。结果就造成平均答案常常出人意料地准确。
不过,坏消息是:集体智慧是一种脆弱得难以置信的现象。一群聪明人与一群盲从之流仅有一步之遥。更糟糕的是,瑞士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,现代生活的互相联系性可能开始使我们更难以从集体智慧中获益了。
试验很简单。研究人员召集了144位瑞士大学生,安排他们坐在彼此隔绝的工作隔间中,然后让他们回答各种问题,比如住在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。在很多情况下,事实证明集体智慧是正确的。比如,当问他们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时,学生们估计的中值为10,000。正确答案是10,067。
然后,科学家们告诉研究对象组里其他人的估计数字。这样,学生们就可以根据组里其他人的反馈调整自己随后的估计。结果令人失望。突然之间,估计的区间明显变窄;人们在无意识地彼此模仿。最终他们放大了自己的误差,而不是彼此抵消误差,正因为如此,每一轮都造成估计的数字误差更大。尽管这些研究对象更有自信认为自己是正确的──知道别人的想法让他们更加安心──这种自信却用错了地方。
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“社会影响效应”。在报告中,科学家们说,近年来这种效应变得越来越普遍。毕竟,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民意调查、Facebook、有线新闻和Twitter的时代。我们不断地遇到其他人的想法,群体会告诉自己该怎么想。
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,所有这些信息都将完善我们的想法。媒体和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将转化成各种思想和集体智慧。不过,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。
看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埃文斯(James Evans)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。在研究中,他对过去50年中发表的3,400万篇学术文章进行了分析。尽管期刊数字化令寻找这些信息变得容易多了──大部分文章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找到──埃文斯却发现,伴随数字化而来的是引用文章范围的收窄。由于搜索引擎按照被引用次数排列文章,学者们往往会专注于排在前面的文章,造成对知名度较低的研究的忽视,即使是相关的研究。
我们生活的时代看似一切皆可得,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是在阅读同样的东西。随大流的诱惑力是很难抗拒的。
这项研究揭示了我们彼此超级联系的生活的不利方面。那么多重要的机构有赖于公民独立思考的能力,有赖于他们抗拒最新潮流或泡沫的能力。正因为如此,就像我们的国父们所意识到的,培养言论自由、百家争鸣非常重要。
然而,尽管网络培养了新形式的集体行为,它也助长了新型集体愚昧。在我们适应信息过剩、将我们的想法“外包”给名人、学者和Facebook好友之际,集体想法现在更加普遍。我们只是引用别人引用过的东西,而不是独立思考。
我们应该警惕这类影响。保护集体智慧的唯一方法是保护个人的独立性。
JONAH LEHRER
2010年7月9日
C# FileUpload Size Limitation
使用 FileUpload 控件時,
有時會出現 [無法顯示網頁] 的錯誤現象.
觀察結果並不是每個檔案都會如此,
只有較大的檔案才會..
於是往上傳大小的方向去找答案,
果然是對上傳大小做了限制
ASP.NET 為防止有心人例用 FileUpload 上傳巨大檔案去癱瘓系統
於是設定 max request length 為 4096(4MB) 的限制
超過就不會回應
修正方式為修改 web.config 中的 httpRuntime Tag
將其 maxRequestLength 的屬性加大即可
如下,將數值改為 10240 即為允許 10MB 的上傳了
有時會出現 [無法顯示網頁] 的錯誤現象.
觀察結果並不是每個檔案都會如此,
只有較大的檔案才會..
於是往上傳大小的方向去找答案,
果然是對上傳大小做了限制
ASP.NET 為防止有心人例用 FileUpload 上傳巨大檔案去癱瘓系統
於是設定 max request length 為 4096(4MB) 的限制
超過就不會回應
修正方式為修改 web.config 中的 httpRuntime Tag
將其 maxRequestLength 的屬性加大即可
如下,將數值改為 10240 即為允許 10MB 的上傳了
<configuration>
<appSettings/>
<connectionStrings/>
<system.web>
<httpRuntime maxRequestLength="1024"></httpRuntime>
</system.web>
</configuration>
2010年7月6日
0061 寶滬深
溢價率速查
最近稍微有在關注 A 股
發現一般的網友常用投資的方式是台灣的 ETF: 0061 或 0080
其中以 0061 的單價較低(約NTD$16000一張),成交量較大
可惜很明顯溢價太多...至少都是比 A 股指數高出 12% 以上了
只是因為其方便,所以仍是大家討論的重點~
google 了一下,
0061 其實也不是直接與 滬深300 指數連動
因為不可能直接投資 A 股
所以主要是去持有 H 股的 2827 (佔ETF資產的九成以上)
而 HK.2827 本身也還是不能直接買進 A 股
只能以某一連動機制與 A300 指數連動
所以真是有夠間接的投資方式...
網友提供的溢價方式計算:
(Step 1)0061的實際淨值 = 0061淨值 * (HK2827淨值 / HK2827股價)
(Step 2)0061的溢價 = (0061股價 - 0061實際淨值) / 0061實際淨值
以 2010/07/05 的資料為例
0061市價(07/05) 16.21(台幣)
0061淨值(07/05) 15.92(台幣)
2827市價(07/05) 29.15(港幣)
2827淨值(07/05) 26.13(港幣)
*0061淨值查詢
*2827淨值查詢
則 (Step1) 0061的實際淨值 = 15.92 * (26.13 / 29.15) = 14.27
(Step2) 0061的溢價 = (16.21 - 14.27) / 14.27 = 13.59%
其中可以發現光是 HK2827 本身的溢價就已達 11.56% 了
也就是即使跑去香港開戶,也是省不了多少價差的.
另外在綠角財經筆記中,
也對 0061 的相關成本(管理費,手續費什麼的)作了很詳細的分析
光是HK2827每年就要損耗 1.39% 左右的營運成本,0061還要再損耗0.4%
也許還有什麼不為人知,雜七雜八的費用(如匯率因素),所以嚴格一點,算作 2%
亦即每年什麼都還沒作,就固定會發生 2% 的虧損~~
在 Poor-Chen的投資看板 中提到:
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,香港標智滬深300(2827.HK)的淨值數度跌破20.0 HKD,最低為17.1883 HKD;至於,金融風暴前,其歷史淨值高點則為55.5836 HKD。亦即,香港標智滬深300(2827.HK)的淨值自2007年7月17日掛牌起,落在17.1883~ 55.5836HKD之間,迄2010年1月4日淨值則為36.0041 HKD。
結論,如依據上開數值所作的合理推估,將會發現19.56 NTD以下的ETF寶滬深(0061)是可以投資的(預估最大的波段區間將落在約14.3~24.6 NTD之間),理由:
(1) 36.0041 HKD-->19.35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3500點)。
(2) 17.1883 HKD-->9.24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1600點,淨值低點)。
(3) 55.5836HKD-->29.87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5350點,淨值高點)。
最近稍微有在關注 A 股
發現一般的網友常用投資的方式是台灣的 ETF: 0061 或 0080
其中以 0061 的單價較低(約NTD$16000一張),成交量較大
可惜很明顯溢價太多...至少都是比 A 股指數高出 12% 以上了
只是因為其方便,所以仍是大家討論的重點~
google 了一下,
0061 其實也不是直接與 滬深300 指數連動
因為不可能直接投資 A 股
所以主要是去持有 H 股的 2827 (佔ETF資產的九成以上)
而 HK.2827 本身也還是不能直接買進 A 股
只能以某一連動機制與 A300 指數連動
所以真是有夠間接的投資方式...
網友提供的溢價方式計算:
(Step 1)0061的實際淨值 = 0061淨值 * (HK2827淨值 / HK2827股價)
(Step 2)0061的溢價 = (0061股價 - 0061實際淨值) / 0061實際淨值
以 2010/07/05 的資料為例
0061市價(07/05) 16.21(台幣)
0061淨值(07/05) 15.92(台幣)
2827市價(07/05) 29.15(港幣)
2827淨值(07/05) 26.13(港幣)
*0061淨值查詢
*2827淨值查詢
則 (Step1) 0061的實際淨值 = 15.92 * (26.13 / 29.15) = 14.27
(Step2) 0061的溢價 = (16.21 - 14.27) / 14.27 = 13.59%
其中可以發現光是 HK2827 本身的溢價就已達 11.56% 了
也就是即使跑去香港開戶,也是省不了多少價差的.
另外在綠角財經筆記中,
也對 0061 的相關成本(管理費,手續費什麼的)作了很詳細的分析
光是HK2827每年就要損耗 1.39% 左右的營運成本,0061還要再損耗0.4%
也許還有什麼不為人知,雜七雜八的費用(如匯率因素),所以嚴格一點,算作 2%
亦即每年什麼都還沒作,就固定會發生 2% 的虧損~~
在 Poor-Chen的投資看板 中提到:
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,香港標智滬深300(2827.HK)的淨值數度跌破20.0 HKD,最低為17.1883 HKD;至於,金融風暴前,其歷史淨值高點則為55.5836 HKD。亦即,香港標智滬深300(2827.HK)的淨值自2007年7月17日掛牌起,落在17.1883~ 55.5836HKD之間,迄2010年1月4日淨值則為36.0041 HKD。
結論,如依據上開數值所作的合理推估,將會發現19.56 NTD以下的ETF寶滬深(0061)是可以投資的(預估最大的波段區間將落在約14.3~24.6 NTD之間),理由:
(1) 36.0041 HKD-->19.35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3500點)。
(2) 17.1883 HKD-->9.24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1600點,淨值低點)。
(3) 55.5836HKD-->29.87NTD(約滬深300指數的5350點,淨值高點)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